桔皮
1、问题现象:涂膜表面不光滑,呈现凹凸的状态如桔子皮样。
2、问题原因:
(1)油漆太稠,稀释剂太少;
(2)喷涂压力过大或距离太近,喷涂漆量少,距离远;
(3)施工场所温度太高,干燥过快,漆不能充分流平;
(4)作业环境风速过大;
(5)使用低沸点稀释剂,漆雾抵达涂面时,溶剂即挥发;
(6)加入固化剂后,放置时间过长才施工。
3、解决对策:
(1)注意油漆配比,注意合理调漆;
(2)充分熟练喷枪使用方法;
(3)改善施工场所条件;
(4)防止在强风处涂装;
(5)使用适当的稀释剂调漆;
(6)加入固化剂调漆后尽快用完。
(7)增加适量氧化锌可以消除此现象。
刷痕
1、问题现象:在漆膜上留有刷毛痕迹,干后出现一丝丝高低不平的刷纹,使漆膜厚薄不均。
2、问题原因:
(1)涂料的粘度过高、稀释剂的挥发速度过快。
(2)在木制品刷涂中,没有顺木纹方向平行操作。
(3)选用的油刷过小或刷毛过硬或油刷保管不善使刷毛不齐或干硬。
(4)被涂表面对涂料的吸收能力过强,刷涂困难。
3、解决对策:
(1)调整涂料的施工粘度,选用配套的稀释剂。
(2)刷涂施工时,应先顺木纹方向进行头遍涂料的刷涂。
(3)要选用较软的油刷,理油动作要轻巧。油刷用后,应用稀释剂洗净并妥善保管,刷毛不齐的油刷应尽量不用。
(4)用封闭底漆对基材进行封闭,然后再刷涂底漆和面漆。
(5)刷涂所选用的涂料应具有较好的流平性,选用合适挥发速度的稀释剂。
(6)发现有刷纹时,应用水砂纸轻轻打磨平整,并用干净的碎布清理灰尘,然后再刷涂一遍涂料。
流挂
1、问题现象:在被涂面上或线角的凹槽处,涂料产生流淌。形成漆膜厚薄不均,严重者如漆幕下垂,轻者如串珠泪痕。
2、问题原因:
(1)稀释剂过量,使粘度低于正常施工要求,漆料不能附在物体表面下坠流淌。
(2)施工场所温度太低,涂料干燥速度过慢,而且在成膜中流动性又较大。
(3)选用的漆刷太大、毛太长、太软或刷油时蘸油太多,刷漆太多,使漆面厚薄不一,较厚处就要流淌。
(4)刷涂面凸凹不平或物体的棱角、转角、线角的凹槽处,*造成刷涂不均、厚薄不一,较厚处就要流淌。
(5)被刷涂表面不洁,有油、水等污物,刷涂后不能很好地附着而流淌。
3、解决对策:
(1)选用优良的油漆材料和适量的稀释剂。
(2)施工环境温度和湿度适宜。
(3)选用的漆刷、刷毛要有弹性,根粗而梢细,鬃厚而口齐。油刷蘸油应少蘸勤蘸。
(4)在施工中应尽量使基层平整,磨去棱角。刷涂时,用力刷匀,先竖刷,后横刷,不要横涂乱抹。在线角、棱角处要用油刷轻轻按一下,将多余的油漆蘸起刷开,以免漆膜过厚而流淌。
(5)应选择涂料的配套稀释剂。
(6)彻底清理干净被涂表面的磨屑、油、水等杂物。
(7)当漆膜未完全干燥,在一个边或一个面部分油漆有流坠时,可用铲刀将多余的油漆铲除后,再刷一遍。如漆膜已完全干燥,对于轻微的流坠,可用砂纸磨平,对于大面积流坠,采用水磨,效果比较好,但只能手工操作
问题现象:咬底,是指上层涂料中的溶剂把底层漆膜软化、溶胀,导致底层漆膜的附着力变差,而引发的起皮、揭底现象。
2、问题原因:
(1)底漆未完全干燥就涂面漆,面漆中的溶剂较易将底漆溶解软化,引起咬底。
(2)刷涂面漆时操作不*,反复刷涂次数过多则产生咬底现象。
(3)对于油脂性漆膜以及干性油改性的一些合成树脂漆膜未经高度氧化和聚合成膜之前,一旦与强溶剂相遇,底漆漆膜就会被侵蚀。如底漆用酚醛漆,面漆使用硝基漆,则硝基漆中的溶剂就会把油性酚醛漆咬起,并与原附着基层分开。
(4)前一道涂层固化剂用量不够,交联不充分;
(5)前后两遍涂层不配套。
3、解决对策:
(1)应待底层涂料完全干透后,再刷涂面层涂料。
(2)刷涂溶剂性的涂料时,要技术熟练、操作准确、*,防止反复刷涂。
(3)底层涂料和面层涂料应配套使用。
(4)对于严重的咬底现象,需将涂层全部铲除干净,待基层干燥后再选用同一品种的涂料进行刷涂。